当前位置:主页 > 历史故事 > 正文

什么是三伏天(三伏天是什么时候)

导读:什么是三伏天(三伏天是什么时候)讲到古人的智慧,就不得不谈到古人对于夏天这段炎热天气的称谓:“三伏”,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“三伏天”,分为“初伏”、“中伏”、“末伏”。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三伏天,苏州,插画,节气

什么是三伏天(三伏天是什么时候)(1)

立秋刚过,天气仍然炎热,还处于“中伏”,空调已成为夏天的必备,当代的人们在空调中感受着凉爽的夏日。我在想,古代的人们是怎么度过这么酷热的夏天的,连电风扇都没有的古代,可想而知,查阅了相关资料,发现古人真的很聪明。

讲到古人的智慧,就不得不谈到古人对于夏天这段炎热天气的称谓:“三伏”,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“三伏天”,分为“初伏”、“中伏”、“末伏”。

“三伏天”一般在小暑和处暑之间,自夏至日起,至第三庚日为初伏,至第四庚日为中伏,至立秋后初庚为末伏。

什么是“庚日”,这里要介绍一下,古人用天干地支来计时,包括干支纪年、纪月和纪日,这里讲讲纪日的方法。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为十天干,“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为十二地支,古人讲究阴阳相合,又分成阳干、阴干,阳支、阴支,“甲、丙、戊、庚、壬”为阳干,“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”为阴干,“子、寅、辰、午、申、戌”为阳支,“丑、卯、巳、未、酉、亥”为阴支。排列上都是一阳一阴交替,体现了阴阳相合的思想。

在具体纪日的时候,就用干支的交替搭配来表示时间。用阳干配阳支,阴干配阴支,各30组,一共60天。其中以天干“庚”开头,就叫做“庚日”。

什么是三伏天(三伏天是什么时候)(2)

按照这种算法,今年的“三伏天”,“初伏”为7月17日到7月26日,共十天;“中伏”为7月27日到8月15日,共20天;“末伏”为8月16到8月25日,共十天。

那么,古人是怎样避暑的呢以苏州为例,清代袁学澜《吴郡岁华纪丽》卷六记载了苏州三伏天的景象:“衢路间红尘赤日,于时多道喝者,多病热者。郡有好善之家,舍药裹,施冰茶。街市卖凉粉、冰果、瓜藕、芥辣诸爽口物。用物则有蒲葵叶扇、麻苎手巾、蒲鞋、凉帽、莞席、竹簟、青奴、藤枕之类,沿门担售。有纸剪萤灯,备诸巧样,实萤火以娱呆童。浴室停衅火。茶肆以忍冬花、菊花点汤,名双花饮。面店卖半汤面,未午即散;切肉作小块,曰臊子肉面;以肉汁为浇头,曰卤子肉面;配以黄鳝丝,名鳝鸳鸯。豪门贵宅多架凉棚,设碧纱厨于凉堂水榭,盆累珍珠兰、茉莉成山,中座列冰槃,香风四绕,凉欲生秋。”

袁学澜《吴中三伏》:“吴中风景好,城市夏偏宜。食物随心便,乘凉逐伴嬉。花篮编茉莉,灯舫映玻璃。十字洋边酒,三清殿畔棋。茶楼茗饮洁,饼肆雪糕奇。蔬菜阳春美,园林拙政遗。牙牌喧传博客,药局聚名医。解暍施丸散,清斋馔粉皮,烧香雷祖庙,赌曲虎丘祠。士女车尘影,街衢汗雨丝。摇风金叶扇,消暑碧筩卮。湖藕裁琼斤,冰鲥脍玉肌。鸳鸯浇鳝面,弦索唱盲词。茭白挑佣担,鲟黄出荫池。门摊陈渹粥,天幔隔炎曦。闲向荷亭坐,聊吟俗事诗。”

苏州有冰窖,到了夏至前后,将冰取出,沿街担卖,苏州人称为“卖凉冰”。有钱的富豪人家,把冰买回家,琢叠成山,围坐四周,很惬意,就像开了空调一样。普通人家当然不会这么奢侈,也会买一些冰果,比如“冰杨梅”、“冰桃子”等来消暑。

苏州人把“纳凉”称为“乘风凉”,夏天,太阳落山之后,晚风习习,把桌子和椅子搬到院子里,围坐四周,吃着西瓜等当季水果,把这些瓜果放在井水里“冰镇”一段时间,吃的时候,暑气全消。

相信大家对“三伏天”有所了解了,夏日炎炎,也要注意养生,夏天,人的消化功能较弱,要饮食清淡些,不可多食冰镇瓜果和冷饮,以免损伤脾胃。还有,不要在空调里待太久,要适当出一下汗,对身体有好处。

参考资料

1.王稼句 著,《姑苏食话》,山东画报出版社

2.(清)顾禄 撰,来新复、王稼句 点校,《清嘉录 桐桥倚棹录》,中华书局

什么是三伏天(三伏天是什么时候)(3)

如果感兴趣可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:小狐wyq插画随笔

猜你还喜欢的

Copyright © 2022 读周刊 All Rights Reserved
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请发邮件"#"进行处理,谢谢合作!
渝ICP备2021012918号-4|